找到相关内容35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浅谈五百罗汉

    浅谈五百罗汉  罗汉,是阿罗汉的简称,梵名(Arhat)。有杀贼、应供、无生的意思,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。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,无明烦恼已断(杀贼)。已了脱生死,证入涅盘(无生)。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(应供)。於寿命未尽前,仍住世间梵行少欲,戒德清净,随缘教化度众。  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、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。在唐代《法住记》载,谓佛陀临涅盘时,嘱付十六大阿罗汉,自延寿量,常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13858602.html
  • 浅谈“色即是空”

    浅谈“色即是空”  释能干  “色即是空”,很多不信仰佛教的人都知道这一句经丈。但是,能够正确理解“色即是空”真实含义的人却不多。  在佛教教理当中,“色”的定义是变坏、变碍、质碍。在《俱舍论》卷一说:“由变坏故……变碍故,名为色。”同书卷八说:“或示现义。”《大乘义章》卷二说:“质碍名色。”比较通用的解释是“质碍”义,也就是指有形状的物质、能够成为障碍的物体。用现代白话丈来讲,色,就是指一切...

    释能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0066113.html
  • 浅谈发菩提心

    浅谈发菩提心  作者:演新  对于修行者来说,只有打好戒律的基础,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,只有发无上的菩提心,得到圆满的福慧资粮,才可得到真正解脱,出离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础,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。  《华严经》云:菩提心者,如一切佛法种子。故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说,应时常观察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,如果没有,那我们不能算是修菩萨行的人,所以《华严经》又云: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何况...

    演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0966121.html
  • 浅谈佛教咒语

    浅谈佛教咒语  朱纪忠  宋代普庵禅师一生神异行迹不断,并有「普庵咒』传世。经云:「入地菩萨皆能自说陀罗尼。』又云:「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。』—到底咒语是怎么形成的?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咒语?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。  这是二十年前发生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故事:一位瑜伽大师正向听众讲解「梵咒」在灵性上的力量。某素称博学的教授随即在底下嘲笑说:「一个字或声音怎么可能有那么大力量?」这时,大师就在大庭广众下说这个...

    朱纪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1366125.html
  • 浅谈五戒与进德

      浅谈五戒与进德   作者:觉贤(本一)   进德,顾名思义,我认为就是培养并增进社会伦理道德。当今社会,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,五欲六尘更是充斥着人们的身心。社会上许多问题日益严重发展,抢劫杀人、贪污受贿的事时常发生… ….如此之种种恶性无不都在昭示道德观念已变得越来越淡薄,让人痛心疾首!作为佛弟子,我们感到尤甚。遥想古时大同社会,一派讲信修睦,欣欣向荣的景象。难道随着社会的发展,我们都...

    觉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41777343.html
  • 浅谈佛教戏曲

      浅谈佛教戏曲   作者:延甲   佛教戏剧作为中国戏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佛教的文学、音乐、建筑乃至禅学一样,在传入中国之后,已彻底融汇于中国文化之中,逐渐形成了中国戏剧文化的独有特色。在今天,它也如其它艺术门类一样被现代科技、文明、社会生活所改良。像电影、电视、CD、VCD、三维等渐渐地溶于艺术之中,进而得以广泛应用。   中国的佛教戏剧作为中国戏剧的曲、白、科的统一体,...

    延甲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4392057.html
  • 浅谈戒律的重要性

    浅谈戒律的重要性   作者界承,江西佛学院正科班学僧  佛法的基本纲领是戒、定、慧三学,而在三学之中,又以戒学为先导,它是五乘共法,也是佛道的基石。持戒不但能保住人身,不堕恶道,而且还能积集菩提资粮,趋入涅盘正道。在佛学佛法的道路上,无论是为求得世间的人天善趣,还是为求得出世的解脱,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。  戒律宗旨是“止恶行善”只有止息恶行,才能勤修善法,只有精进戒行,遵奉佛制,才能...

    界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549710.html
  • 浅谈佛教基础常识

    浅谈佛教基础常识  佛教最初衷的思想指导是四谛,谛即真理的意思,四谛就是四条真理。分别是:苦谛,集谛,灭谛,道谛。苦谛是言苦,认为人生社会是一场苦难。把人的感受分为:苦受,乐受,不苦不乐受。但这三种感受都是苦。而集谛是解释一切苦的根源,大概分为五蕴聚合说;十二因缘说;业报轮回说。灭谛是佛教宣扬的最终理想和境界,就是灭一切苦超越轮回,既涅槃。道谛是教导人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,或说明达到涅槃的方法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2249800.html
  • 浅谈学习心经体会

    浅谈学习心经体会   释 觉智  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简称《心经》,是佛教三藏十二部中的精华。般若,一般称作智慧,因具有佛性,故解释为菩提智。波罗密,即到达彼岸之意,此指诸佛之彼岸,涅槃之彼岸,菩提之彼岸,常寂光之彼岸。全文260字,经文虽短,可字字胜千斤,句句重泰山。《心经》开悟众生,由无明则明心,“度一切苦厄”是《心经》的宗旨之所在,体现佛法的殊胜意义,开导人生的智慧。济群法师所倡导的就是用...

    觉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15763621.html
  • 浅谈开化寺壁画

      浅谈开化寺壁画   ■李胜贵   开化寺,原名清凉寺。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北四十五里舍利山南麓。创建于晚唐昭宗时期(889—904年)。这里地形优美,开向面南,西、北、东三面环山,形似圈椅,寺庙端坐其中,犹似一颗璀灿的明珠。山高林茂,奇石遍地,松涛声声,流水潺潺,鸟语花香,如若仙境。北宋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至绍圣三年(1096年)间,所建大雄宝殿、大悲阁等,气势恢宏,...

    李胜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503388785.html